Ads 468x60px

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

劑量決定毒性 不要自己嚇自己

【潘震澤/生理學教授,科普作家】
    這半個月來,國內最大的新聞,當屬衛生單位發現:有黑心商人將鄰苯二甲酸二(2-乙基己基)酯(DEHP或BEHP)這種「塑化劑」加入合法的食品添加物「起雲劑」中,再批售給下游的飲料、食品或製藥公司。迄今已查出有兩百七十多家廠商、九百多件產品遭到汙染,其規模之大,可謂空前;再加上主犯供稱這種做法已行之多年,且同行都這麼做,一時間風聲鶴唳,人人自危。
    將歸入第四類疑似毒化物的塑化劑加入食品原料,讓數以百萬計的不知情大眾經常服用,絕對是傷天害理的勾當,主犯應受法律嚴厲制裁。只不過消息發布後,許多記者報導及專家發言,都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嫌,譬如說DEHP的毒性是之前三聚氰胺的三.五或廿倍,男孩的陰莖會變短,甚至有人罹患大腸癌,也說是由服用了含DEHP的酵素粉造成。
    懂得一些藥理及毒理學的人都知道:毒性取決於劑量;就算是水,短時間內飲用過量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。以造成實驗鼠半數死亡的口服劑量(LD50)為毒性指標,DEHP是每公斤體重需三十克,三聚氰胺則是三克(LD50數字越小越毒),所以DEHP比三聚氰胺還毒的說法顯然有誤。至於長期給予大鼠高劑量的DEHP(147-789 mg/kg BW/day, 104周)確實會引起肝癌,但其作用機制似乎不適用於人,故此目前DEHP並不歸類成致癌物質。
    DEHP引起最大的關切,是它屬於俗稱「環境荷爾蒙」的「內分泌干擾物質」(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, EDC),也就是說能影響荷爾蒙正常運作的物質。荷爾蒙是由人體內分泌系統的腺體組織所分泌,種類繁多,並主管生長、代謝、恆定與生殖等重要功能,因此EDC的潛在影響力不容小覷。
    然而EDC一向不是內分泌研究的主流,而屬於藥理毒理及環境衛生的課題,其理由是絕大多數的EDC(包括DEHP)與體內的天然荷爾蒙相比,作用都太低(千分之一或更小),而不具生理意義;只有對水生與兩棲動物以及發育中的胚胎與幼兒,影響可能較大。美國內分泌學會遲至二○○九年才發表立場聲明及論文回顧,基本上是提醒注意,並要求聯邦政府給予更多的經費支援。
    如前所述,之前的動物實驗多使用超高的藥理劑量,唯一以人為對象的,是一九九九至二○○二年間由美國三所大學附屬醫院合作進行的相關性研究,以懷孕婦女尿中DEHP代謝物質含量,與男嬰出生後五至十六個月的外生殖器發育情形做相關分析,而得出DEHP量越高,肛門至陰莖距離越短的結果(並不代表不正常)。只不過該研究可用樣本數太少(n=85),可能出現的誤差太多,同時就算有相關也不代表互為因果。因此該研究引發質疑是必然的結果,國內專家不應該以此來嚇唬國人。
    所謂危機即轉機,此次不幸事件如能教育國人在飲食上更小心並棄絕可疑的保健產品,食品製造商與衛生單位對品管更加嚴謹,也算塞翁失馬。對醫藥研究人員來說,更是難得的契機,或能一舉解決DEHP與男嬰發育的爭議,這才是國家衛生研究院應該做的事,且刻不容緩。(本文轉載自100.6.8中國時報/文章內容經潘震澤教授授權刊登)